第三百二十四章 改革大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改革大策已是既定政策,事实上,纵使大明国势飘摇之际,改革的推进,也未曾停止,一直按照着当初定下的先南后北的方针进行着。



  只不过,在平定陕西之乱后,先南后北,亦是变成了南北并重,乃至彻底翻转的先北后南!



  如今,李修归京,对大明军事体系的整编改制,自然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事实上,纵观历朝历代,也难以找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能够像大明这般混乱且糜烂的。



  历朝历代,兵役制度无外乎卫所制或者说府兵制与募兵制,大都是择一路而行,两者并存的话,当是结合使用,同时应该根据军事和经济形势对卫所制与募兵制的比例和结构做出合理调整。



  但大明却非如此,在嘉靖时期募兵已经占到军队员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情况下,却仍未对卫所制进行什么大方向的调整。



  朝廷都是在不减少军户与军屯田,不对卫所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一再通过增加募兵的方式来应对日益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也就导致了朝廷只能一再通过增加民户和民田赋税的方式来支付募兵的粮饷。



  如此,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卫所不堪用,募兵,缺钱,加征税赋,农民起义,募兵,再缺钱,再加征税赋……



  毫无疑问,这个恶性循环一成,那必定是踏上了亡国之路。



  李修现在要做的,自然不可能是要一下子将卫所制革除,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卫所与募兵之间的平衡,调整出一?健康的军事生态。



  李修从不奢望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那般,不费天下一粒米,便养百万军。



  卫所制度的形成原因,也是在于兵农合一,解决元末明初,久经战乱,国初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当承平长久,生产力恢复,卫所制度,自然而然,矛盾糜烂便出现,



  正所谓,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付出与收获,每每皆是成正比的,他一向这般认为。



  卫所制度,军民一体,换而言之,就是个形成制度的军垦。



  任何一支军队,一旦牵扯到其他不属于战争的副业,那必然,难形成有效之战力。



  就好比,翻了一天地,又怎么还有时间精力去操练兵戈,更何况,长时间的军屯军垦,必然会带来纪律的散漫,所谓闲时军操,忙时农物,自然也会轮于形式,流于表面,如此,更别说什么战斗力了。



  如此,卫所制度虽然保留,但在李修的规划之中,更多的,只是将其看做一支自给自足的守备力量,预备力量,只不过尽可能的完善监督措施,提升军人社会地位,保证战斗力不流失太快。ωWW..còΜ



  毕竟,在任何一个时代,职业军队,都是极其耗费财力的事情。



  卫所制度,便可看做后世屯垦兵团与民兵制度以及武*警的结合体,作为职业军队的补充,减轻职业军队的压力。



  而募兵,则为主战兵力,保留在财政余力之内的一支精悍募兵主战兵力,以武院培养提升大明兵将素质,若战事规模扩大,亦可迅速抽调各地卫所兵将,以募兵将士为骨干,卫所兵将为枝叶,完成短时间的扩编。



  当然,保留卫所制度,亦是限于国力的无奈之举,毕竟,以大明疆域之广,若骤然将卫所制度淘汰,那,且不说那数百万军户如何安置,就说国防压力带来的,那也必然是军事投入的暴涨。



  纵使未来财税改革完成,对大明财政,也必然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况且,未来之大明,重心亦是要逐步转向海洋,建立起强大的水师开疆拓土。



  财力的消耗,必然更是一个天大的窟窿。



  当然,若待到未来大明开拓海洋,掠夺了海外之财富,国力暴涨式提升,能够有余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防体系,卫所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亦是无妨。



  在这一点未来达成之前,糜烂的卫所制度,将其修补完善好后,还得继续发挥着其历史作用,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如此之下,卫所的这个基本盘,自然是要保住的,改革的重心,也在卫所之上。



  至于如今大明各地存在的募兵,或者说营兵,自然也是改革?练,优胜劣汰。



  显然,这淘汰而出的兵将,该如何安置抚恤,也是一个大问题。



  故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